农民增收既关系民生福祉,也事关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去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上2万元大台阶,实际增长4.2%,增速分别比国内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1.2个和2.3个百分点。其中,脱贫人口收入增速更是高于全国农民。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比逐年下降,2022年降至2.45。各地全力做好“土特产”文章,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立足“土”,激活乡村资源让增收潜力释放。山东省临清市老赵庄镇由庄联合村立足本地农户庭院空间和劳动力实际,把发展庭院经济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让农家的“方寸之地”变成“增收宝地”。该镇依托当地花菇产业优势,整合农村闲置土地资源,建设花菇种植棚并配备光伏发电板。单个农户仅需0.5亩,即可建设一个花菇种植“微小棚”,原本普通的农家院变为村民的增收园,庭院经济开出“致富花”。体现“特”,兴业态、树品牌让增收动力充沛。在富民乡村产业发展中,不少地方从全局的产业布局和发展规划中找准了自身定位和机遇,秘诀就是兴业态、树品牌。洛川苹果、赣南脐橙、定西马铃薯、苍溪猕猴桃等一批特色品牌不断发展壮大,多种形式技能培训推动农民工能力提升,农事体验、观光采摘、乡土美食、民俗文化等新业态成为农民增收新动力。形成“产”,发展二三产业让增收渠道拓宽。在江西省上栗县泉之源田园综合体,游人们畅享春景。这里原是水葫芦泛滥的臭水塘。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县镇两级政府清理库区,连通水塘,打造了面积近千亩的“小西湖”,覆盖周边3个村。在此基础上,引入22个专业合作社,从蜜桃种植、龙虾养殖到特色餐饮、食品加工等,推出研学游活动,使村民获得“租金、薪金、股金”。2022年,周边375户群众人均年收入达2.4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