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乡村“著名”,加快推进乡村地名建设,正当其时。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乡村地区村落布局结构、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生产生活环境等发生了很大变化,大量地理实体不断新建改建。同时,乡村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乡村地区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日益密集,人们对乡村空间定位精细度的需求越来越高。在这种背景下,一个村庄仅有村名已经难以满足需求,村庄周边道路、村内街巷、山水林田湖草沙以及各类设施都需要规范命名。据报道,此次“乡村著名行动”明确了5方面14项重点任务,具体包括织密乡村地名网、健全乡村地名标志体系、发展繁荣乡村地名文化、深化地名信息服务、促进地名利农惠农等内容。以此为契机,各地应结合乡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将乡村地区的山水林田湖草沙、道路街巷、农业产业、公共服务设施等地理实体全面纳入命名视野,系统排查有地无名、一地多名、书写不统一、多地重名等地名不规范情形,有序组织实施命名更名或标准化处理。同时,严格落实《地名管理条例》等法规,确保地名更名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推动乡村地名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信息时代,乡村地名信息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要素,也是数字乡村建设的一部分。加强乡村地名建设,提升地名信息服务效能,有利于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助力数字乡村建设与发展。比如,在一些偏远的乡村地区,无论是发展旅游,还是畅通物流,“我在哪儿”经常给人带来困扰。近年来,民政部聚焦乡村百姓出行导航、快递物流不便的现实问题,先后指导互联网地图平台规范标注乡村地名670余万条,新增地名覆盖全国200余万个乡村居民点,有力促进了群众出行导航、快递进村、山货进城。当前,应进一步加快为农村地区设置地名标牌,推动乡村地名“入网”“上图”,以地名建设为乡村发展赋能,让乡村要素流动更便捷、更智能。